標籤
巴士
(63)
台灣慢慢爬
(62)
台灣
(53)
旅遊
(53)
公共交通
(38)
台灣巴士
(34)
交通
(33)
保育
(27)
文化
(24)
台中
(21)
九巴
(18)
無障礙交通
(16)
政治
(15)
台北
(13)
臺鐵
(13)
交通政策
(11)
哥哥
(11)
張國榮
(11)
攝影
(11)
臺北
(10)
食評
(10)
彰化
(9)
香港
(9)
高雄
(9)
單車
(8)
天星小輪
(8)
尖沙咀碼頭
(8)
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8)
公車
(7)
扇形車庫
(7)
捷運
(7)
旅遊巴
(7)
派膠
(7)
金門
(7)
台東
(6)
小巴
(6)
巴士之訊
(6)
新巴
(6)
鐵路
(6)
Hello Kitty
(5)
Leslie Cheung
(5)
冷笑話
(5)
台中景點
(5)
普快車
(5)
渡輪
(5)
火車
(5)
上海
(4)
五區公投
(4)
台中國際機場
(4)
單車 巴士
(4)
城巴
(4)
宜蘭
(4)
捷順交通
(4)
文青
(4)
替補基制
(4)
機場巴士
(4)
清泉岡機場
(4)
花蓮
(4)
藍皮車
(4)
蘇澳
(4)
蘋果日報
(4)
DRTS
(3)
UBIKE
(3)
中華巴士
(3)
低地台小巴
(3)
六四
(3)
南投
(3)
南方澳
(3)
哈尼鹿
(3)
客運
(3)
客運站
(3)
幾米
(3)
拉麵
(3)
景點
(3)
桃園
(3)
港鐵
(3)
的士
(3)
紅磡碼頭
(3)
長榮航空
(3)
8964
(2)
ATV
(2)
CCTVB
(2)
世界食羊組織
(2)
人力車巴士
(2)
信報
(2)
傘運
(2)
光華號
(2)
古厝
(2)
台中火車站
(2)
合歡山
(2)
期間限定
(2)
杭州
(2)
東勢
(2)
柴油
(2)
桃園機場
(2)
梨山
(2)
櫻花
(2)
武嶺
(2)
沙頭角
(2)
泊位
(2)
清境
(2)
港珠澳大橋
(2)
澳門
(2)
無紫薯
(2)
羊扒
(2)
羊肉
(2)
航線
(2)
花海
(2)
蘇州
(2)
補選
(2)
谷關
(2)
足跡遊
(2)
鑽的
(2)
隱世
(2)
離婚
(2)
電影
(2)
餐廳
(2)
鹿港
(2)
HKTV
(1)
Moon Night Express
(1)
PIZZA
(1)
TVB
(1)
UBER
(1)
世遺
(1)
中壢
(1)
中橫公路
(1)
中英街
(1)
九份
(1)
亞洲電視
(1)
住宿
(1)
免費電視
(1)
動物巴士
(1)
匠麵巴士
(1)
台8線
(1)
台中公園
(1)
台中海線
(1)
台南
(1)
周潤發
(1)
周莊
(1)
咖啡
(1)
員林
(1)
國光客運
(1)
國旗
(1)
地產霸權
(1)
地鐵
(1)
埔里
(1)
夕照
(1)
外傭
(1)
外埔
(1)
大溪
(1)
大甲
(1)
導賞團
(1)
屏東
(1)
巴士模型
(1)
巴黎
(1)
建築
(1)
忘憂巴士
(1)
忘憂森林
(1)
忠義眷村
(1)
我恐懼
(1)
我行山
(1)
新假期未殺到
(1)
新北
(1)
新北市
(1)
新界東北
(1)
新社
(1)
新竹
(1)
日落
(1)
昆山
(1)
星月童話
(1)
書店
(1)
村巴
(1)
東台灣客運
(1)
梅花
(1)
水鄉
(1)
池上
(1)
法國
(1)
深水埗
(1)
港珠澳
(1)
溪湖
(1)
溪頭
(1)
狄龍
(1)
玉里
(1)
珠海
(1)
環島
(1)
直通巴士
(1)
看海
(1)
眷村
(1)
知本
(1)
石油氣
(1)
禁區
(1)
稻田
(1)
糖鐵
(1)
紅葉季
(1)
羊架
(1)
自由時報
(1)
自駕遊
(1)
興東客運
(1)
英雄本色
(1)
藝術巴士
(1)
蘇花改
(1)
西湖
(1)
計程車
(1)
豐原
(1)
賞紅葉
(1)
賞雪
(1)
跟住Leslie行山去
(1)
逢甲商圈
(1)
邊境
(1)
金城
(1)
金崙
(1)
金瓜石
(1)
阿飛正傳
(1)
雨傘
(1)
電油
(1)
電車
(1)
風車
(1)
高鐵
(1)
黎明
(1)
鼎東客運
(1)
龍運
(1)
台灣慢慢爬 Taiwan Bus Traveler
2014/08/06
小巴服務改革
復康巴士不足和小巴未有予輪椅登車的設備,使傷健人士往返醫院的交通不便,只是本港小巴服務問題的冰山一角。小巴政策和法例四十多年來沒甚變動,甚至不斷增加限制。在1973年生效《公共小巴(數目限定)公告》(香港法例第374K章)紅色及專線小巴合共只有4350部,並沒有因應人口增長而調整,極其量在1988年放寬座位數目由14增至16。但這廿六年來本港人口升幅達三成,卻只有鐵路的運載能力隨之上升,政府更不斷向市民「洗腦」指鐵路是萬能,但小巴體積細小可穿越橫街窄巷,這就是鐵路不能辦到的事;照顧傷健人士的出行需要是全球大趨勢,足證政府在小巴政策上有嚴重不足。
有一方法可以立即做到增加運載能力,就是修改道路交通條例的附屬法例中的附表,放寬座位限制。事實上,目前法例規定小巴體積上限為7m長2.3m闊3m高,總重為5.5噸;現時主要的小巴車款供應車廠,均有用盡以上兩項限制的設計而原廠規格的正是20座位,但因16座位的限制要拆除4個座位才能投入服務,可見目前政策在迫使小巴業造成浪費。
至於要能接載輪椅傷健人士乘搭小巴,更要處理多個難題。
(一)以目前普遍採用的小巴車款,登車梯級是無可避免的;
(二)車款不變,但如復康巴士在車尾裝設輪椅升降台,純粹技術層面是可行。但以筆者曾任職醫管局非緊急救護服務及復康巴士車務工作的經驗,司機必須接受訓練才能安全操作升降台。每次升降操作耗時最少約五分鐘,更要將車身作繁複改裝才能裝設鎖定輪椅的設備;
(三)日本、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均有車廠設計生產低地台小巴,予輪椅登車的設備就是如現時專利巴士一樣的摺合式斜板。但車價比目前香港普遍採用的貴最少六成,以現時的小巴經營情況實在難以吸引業界引入。但最大的障礙是這些低地台小巴的規格,即使維持現時的16座位,車身體積和重量都超出目前法例限制;停放輪椅安排,不論是有如專利巴士另闢空間,還是參照歐盟容許以收摺座墊騰出空間,特區政府都必須修訂法例。
以上種種因素清楚可見,特區政府必須大刀闊斧修正小巴的政策和更新過時的法例,讓業界有更大的經營空間,才能改善服務,尤其是要為輪椅傷健人士有更多的出行選擇。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21/7/20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21/18807001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